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

作者:向南生 编辑:金樱子

来源:壹点灵心理

ID:yidianling0

 
刷到一个豆瓣帖子。
 

一个女孩说,她发现自己和父母的缺点越来越像了。

 

并不是相貌上的,而是性格和行为。

 

她妈妈总舍不得丢东西,房间里总是塞着装着各种东西的袋子。

 

现在她家里,也不知不觉囤下了满满3个大纸箱。

 

她和父亲更像。

 

父亲性格脾气不好,“他易怒,总是瞪着眼睛咬着牙,大声地骂人”。

 

她每次都会被父亲发怒的样子吓哭。

 

于是她找对象,都照着父亲的反面去找。

 

可当她成功找了个脾气温和的老公时,自己却成了暴脾气的人。

 

有一次,她叫先生扫地,连续叫了三遍之后,她突然就生气了。

 

仰着头,瞪着眼睛,说出了极其难听的话。

 

图片[1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骂到一半,她突然意识到,“那是一副多么丑陋的面孔”,像极了父亲。

 

后来,尽管她每次发脾气的时候,都会想起那副丑陋的面孔。

 

但还是无法避免地,像父亲那样出口伤人。

 

她妈妈有时也说她:“你和你爸一个样。”

 

明明不喜欢,却还是继承了父母的缺点。

 

这样的情况,生活中并不少见。

 

不喜欢父母喝酒,自己却沉迷酒精。

 

不喜欢父母吵架,自己却变得很冲动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本质上,这是一种原生家庭创伤的再现。

 

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:和父母有一样的缺点,怎么办?

01
大脑
决定你像谁

 

你有没有发现,你对自己像父母这件事,往往是后知后觉的。

比如前面的豆瓣女孩,总是脾气发完了,才想起父亲也会这样。

 

而且,发现后,下一次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。

 

到底为什么,她在出口伤人之前,无法觉察并即时控制这个行为呢?

 

专注于创伤及疗愈的神经科学家布鲁斯·D. 佩里认为:

 

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大脑的反应模式。

 

无法控制行为,和大脑的反应模式有关。

 

我们先来看看大脑是怎么工作的。

 

大脑自下而上,分为四个区域:

 

脑干、间脑、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,就像一个四层蛋糕。

 

最顶层是大脑皮质,负责思考、做计划。

 

最底部,是脑干,负责调节体温、呼吸、心跳等。

 

图片[2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而我们所有的感觉输入,都是直接连到脑干的。

 

就像被烫了一下,你会立马缩回手,而不是去想一想要不要缩回手。

 

这是因为,脑干的反应非常即时。

 

只有信号传到大脑皮质时,你才能会有意识,才会思考。

 

简单来说就是,人的理性思考会比习惯的应激反应“慢半拍”。

 

佩里医生研究发现:

 

当我们经历被忽视、被贬低、不被爱时,这些经历都会储存在大脑里,形成一套应激反应系统。

 

如果这个刺激过大,或者长期出现,这个系统就会变得变得非常敏感。

 

久而久之,会导致功能的脆弱性。

 

比如你的父母总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。

 

那么,你对“关系冲突”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被长期被激活。

 

图片[3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于是,一有点冲突,你就很敏感。

 

甚至被卷入冲突之中。

 

这是因为,你处理冲突的能力变弱了。

 

就像豆瓣女孩,叫丈夫扫地得不到回应。

 

这种生气的感觉没法第一时间到达大脑皮质,进行深思熟虑后再处理。

 

而是在最先传达到脑干,她就匹配到了父亲动不动就骂人的记忆。

 

于是做出了一模一样的情绪化行为。

 

脾气发到一半,大脑皮质接收到了信号,才反应过来。

 

02
创伤的影响
远比你以为的隐秘

 

那么,到底为什么我们越讨厌父母,却偏偏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呢?

 

佩里医生认为:

 

创伤会引起痛苦,而痛苦不会凭空消失,时间更不会冲淡一切。

创伤事件的影响力,远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
 

他在《你经历了什么》这本书里,讲了一个故事。

 

一个叫塞缪尔的男孩,很讨厌他的男老师。

 

而这位老师其实对塞缪尔很好,会主动和他聊天,主动帮他。

 

但只要老师一靠近塞缪尔,他就变得焦虑不安。

 

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。

后来佩里医生陪塞缪尔去看他爸爸。

 

他才发现端倪:原来,男老师和他爸爸用了同一款止汗露。

 

图片[4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原来,老师身上的味道,和爸爸的味道是一样的。

 

而爸爸从小就对他不管不顾,一喝醉就打他。

 

所以老师一旦靠近塞缪尔,就激活了他大脑深处关于这个味道的记忆。

 

爸爸带来的痛苦、恐惧、情感忽视……立马浮现。

 

是这份熟悉感,触发了塞缪尔的应激情绪开关。

 

佩里医生发现,那些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体验,会被深深锁在大脑中,随时被激活。

 

这种大脑对创伤应激反应的熟悉感,会一直影响一个人以后对关系的体验和理解,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、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。

 

就像塞缪尔,那位男老师对他很好。

 

但他感受到的不是老师的好,而是这个有父亲味道的人可能随时会伤害自己。

 

因为他的大脑记忆里,没有建立过关于父亲对自己好的体验。

 

他会觉得很不安。

 

于是为了保护自己,他对老师很抗拒。

 

甚至会用暴力攻击老师。

 

而老师看到他的抗拒,也慢慢回避和塞缪尔的一切互动。

 

没有眼神接触,连一个微笑都没有。

 

这更强化了塞缪尔的感受:老师讨厌我,所以我做什么都不对。

 

图片[5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于是,他和父亲之间熟悉的创伤关系再现了。

 

这也是为什么:

讨厌父母的人,会“遗传”父母的缺点。

 

被家暴的人,不管怎么劝说还是不肯逃离。

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,长大了可能也会找一个会家暴的伴侣,甚至自己变成施暴者。

 

被“渣男”“渣女”伤害过的人,还是会一次次爱上这样的人……

 

因为对TA来说,‘好’的感觉是陌生的。

 

熟悉的方式, 在外人看来是糟糕的痛苦,对TA来说反而是平静的,可预见的。

 

就像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的: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,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。

 

就算是遇到了不一样的人,一旦反应模式被激活,互动模式依旧会重新复制。

 

就像塞缪尔和男老师,毕竟,被攻击后防御是本能。

 

很少人能在持续的敌意下,还依旧义无反顾地对你好。

 

这种模式如果没有意识到,没有刻意去调整、改变。

 

不仅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,还会影响到下一代。

 

03
重建健康
的应激反应模式

那么,我们能打破这种熟悉的大脑应激反应模式吗?

 

当然可以。

佩里医生认为,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。

 

图片[6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我们无法改变创伤,但可以改变自己应对创伤的应激反应模式。

 

首先,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创伤从何而来,远离或切断应激源。

当你理解了自己的反应,我们就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。

 

重建命运,夺回人生的掌控权。

 

这就是佩里医生强调的,要去了解“你经历了什么”。

 

当你一遍遍回顾创伤,去看看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
 

你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,开始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。

 

小说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里,有个叫茉莉的女性就打破了原生家庭的轮回。

 

茉莉的妈妈一直重男轻女,尽管她成绩比哥哥优秀,妈妈还是最爱哥哥。

 

在妈妈的逼迫下,她放弃读博士,嫁人做家庭主妇。

 

后来她无意中发现,妈妈也从小被外公重男轻女。

 

图片[7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更糟的是,茉莉的女儿上学后,成绩一直不好。

 

但她会逼着自己学习,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爱,和她小时候一模一样。

 

茉莉终于意识到,她和妈妈和和女儿之间那条隐秘的创伤连接。

 

觉察,是改变的开始。

 

她不再听妈妈的话,一点点练习着无条件爱女儿。

 

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时,新的神经回路也会建立。

 

于是,旧的应激反应模式就被切断了。

 

再者,我们要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互动中,重建积极的应激反应模式。

 

佩里医生认为:

“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。

 

如果你从未被爱过,你就无法爱别人。

 

你爱别人的方式,源自你被爱的方式。”

 

如果你从小没有建立过好的、正面的应激反应模式。

 

你就会一直用那套旧、坏的应激反应模式来面对创伤。

 

但你现在已经长大了,有能力换一种活法。

 

图片[8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来源:pexels

 

你可以在和他人的相处中,从一些很小的事情开始,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。

 

比如伴侣忽视你,不要像父母那样拐弯抹角地表达,试试直接说出你的需求。

 

你感到委屈了,不要像父母那样直接发脾气指责,试试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 

当这些关系互动的反馈,和你以前经历的不一样,大脑也会接收到好的应激反应,建立新的连接。

 

就像心理咨询的作用原理,通过咨询师的无条件理解与接纳,让来访者体验到一段新的健康安全的关系,去取代受伤的旧关系。

 

从而发展出自我的力量,慢慢强化面对创伤的复原力,实现自我疗愈。

 

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相信,你值得更好的生活。

 

你永远有能力重写命运。

 

 

图片[9]-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,从这件事开始-自遇智库

END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壹点灵心理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