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

作者:玉成 编辑:碳水化合物

来源:壹点灵心理

ID:yidianling0



前段时间我探望了我的大姑。


她跟我诉苦:


“我这人命就是苦,一个人把孩子带大。本以为老来能享点福,结果孩子成了白眼狼!”


我有点困惑,悄悄问表妹,怎么回事?结果表妹叙述了故事的另一面:


父母离婚后,母亲总是自怨自艾,跟她说父亲如何辜负了她,自己养大她又有多辛苦。


所以她一直很愧疚,大学毕业后按照母亲的意愿,成为一名老师。


图片[1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
然而工作了两年,她无法适应,决定辞职,没想到母亲怒了:


“你辞职了,我怎么办?你是要看到我不得安生才高兴是吧?”


表妹崩溃地对我说:


“她总是说别人连累她,20年前是我爸,现在是我,难道我就好过了?”


听完同一故事的两个版本,我突然明白了大姑不幸福的根源:


虽然确实经历了一些悲惨的事,但更有杀伤力的是她始终将自己当成“受害者”。



01

有毒的
受害三角模型


《隐秘的角落》里朱朝阳的母亲,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形象。


每次和儿子发生矛盾,就搬出她口中不负责任的前夫,一切不愉快的结果,都能归因到当初前夫“抛弃”了他们母子俩上面。


她的潜台词就是:“我是受害者,你怎么能指责我?”


这也是受害者叙事出现的原因:一个人如果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,Ta就能很轻松地解释自己人生中一些难堪的状况。


比如离婚,承认自己没有经营好婚姻是很难的,但如果说成“一切都是对方的错”,在心态上就会好受很多,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。


但受害者叙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:受害者角色的建立,必须要有他人的“配合”。


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过一个描述人际互动的三角模型,即“卡普曼戏剧三角”,分别对应三种角色:迫害者、受害者和拯救者。


图片[2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

图片来源:pexel


几乎所有破坏性的人际关系,都有这样一个戏剧三角存在。“受害者”为了强化自己的受害特性,必须要塑造出一个“加害者”。


因此在他们口中,自己过得不幸福,就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。


因为三观不合离婚,到他们口中就变成被“抛弃”;孩子追寻自己的理想,在他们看来就成了“忤逆”、“不孝”。


而要维系这样的关系,又会催生出“拯救者”的角色。受害者会用楚楚可怜的形象,来对第三者发出信号:我很惨,你要拯救我。


比如在单亲家庭中,一方会将自己视为受害者,将伴侣描述成加害者,把孩子当成拯救者,然后很多令人窒息的语录就出现了:


“我们过得不好,都是你爸爸/妈妈的错,你不要和Ta来往。”


“我这么辛苦养大你,你一定要争气,找个好工作,我才能轻松下来。”


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,很多时候选择默默忍受,但如果某一天不忍了,做出了父母期待以外的行为,就会成为父母口中新的“加害者”。


父母会寻找其他“拯救者”,比如亲戚朋友,诉说孩子的不懂事,然后期待对方帮忙解决问题,如此循环往复。


在“受害者”的世界里,一切都是戏剧化的。


图片[3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
总有人想害自己,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不如意,在Ta眼里成了惊涛骇浪,还必须要有个英雄,踏着七彩祥云,救自己于水火之中。


这样的人不仅自己过得不幸福,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身心俱疲。



02

责任者
三角,把人拉出迷障


有过不幸经历的人,就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吗?


不久前我又拜访了一位姨妈,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。


姨妈早年的遭遇和大姑非常像,都是单亲妈妈。但她没有切断和前夫的联系,儿子一放假就找父亲玩,直到成年后,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保持得不错。


我问姨妈:“你不会觉得心理不平衡吗?”


姨妈听完之后就笑了:“我没能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庭,他已经很不容易了,我怎么还能干涉那么多?”


我突然明白了大姑和姨妈之间的差距,不在于际遇,而在于看待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。


作者李文超、徐秋秋在《幸福的真相》一书中,在受害者三角以外,提出责任者三角的模型。


在这个新模型中,责任者替代受害者,创造者替代加害者,行动者替代拯救者。


图片[4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
比如同样是单亲家庭,姨妈就将自己当成责任者而非受害者,她独自拉扯孩子,没把自己当成受害者,反而觉得应当承担起让孩子幸福的责任。


面对前夫,她自然不满,但也认为,两个人离婚,自己有也一部分责任。


正是因为姨妈的担当,孩子才能在单亲家庭中,依然获得充分的滋养,最终形成健康而自由的人格。


和上一个模型相比,新模型里没有别人 “害”了我,而是我承担起了自己那部分责任。


而一旦没了 “受害者”,自然也没了加害者,拯救者。


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不对他人过多干涉。关系清清爽爽,幸福也水到渠成。



03

如何从
受害者变成责任者?


生活中,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陷入受害者叙事。


比如:


工作出问题,觉得是同事甩锅;


跟伴侣吵架,觉得都是对方不可理喻;


甚至开错路,觉得是导航不对。


确实,有时候把责任甩出去会让我们心理上好受很多。


图片[5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
这样做也无可厚非,但是,一旦你开始产生别人迫害在自己,而自己很无力时,就需要警惕了。


这个时候,你也许已经陷入了受害者叙事。


不要担心,通过以下三个方法,就可以让改变发生:


1)改变认知


受害者会给人制造“我是个好人”的幻觉,可以让我们从“我搞砸了”的挫败感抽离出来。


很多人为了汲取这种感受,会反复地使用受害者叙事。


但这样做却是得不偿失的。


因为我们也在无意中削弱自己的力量,无力改变我们的人生。


短期的感觉良好与长期的幸福,孰轻孰重?


这是我们需要考量的部分。


2)从受害者到力量者


前文提到,受害者叙事是为了汲取一种:“我很好,我很无辜”的感受。


那么我们找到更健康的途径,来获取:“我很好”的感受。


比如,可以多做一些,有自我效能感的事情。


如果你擅长画画,可以多画一些作品。


如果你擅长写作,可以多写写东西。


图片[6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
从积极的结果与外在反馈中,去获取“我真不错”的感受。


这时候,你的反馈与评价是更有现实基础的,而不是基于扭曲现实的叙事。


3)责任者叙事


受害者叙事往往是:


我老公没钱,我真是倒霉透了,跟着过这种苦日子。


而责任者叙事,则更凸出个人的责任,叙事也就自然变了:


我选择的这个老公,确实没什么钱,可是和他在一起,实在是很开心。


没钱我也认了。再说了,钱嘛,我自己挣好了,挣不到,那就怪自己咯。


有没有发现,一旦凸出了我的行动,我们就不会只盯着一件事的坏处,也会看到这件事的好处,视角更加全面。


图片[7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
同时,也会相应地看到自己的力量。


因此,当你陷入受害者叙事时,不妨试着凸出一下个人的责任,重新叙事一下。


多次练习后,你自然也会变成一个有力量的责任者。


写在最后


生活就像拔河,受害者的生活是自己拉着一边的绳子,而其他人拉另一边,哪怕生活无事,也会精疲力尽。


而责任者的生活是与他人站一边,共同对抗生活的惊涛骇浪,再难的坎,也会在安然度过。


所以,就让我们抛开“受害者”的身份,用更广阔的心,去迎接更广阔的世界吧。


图片[8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图片来源:pexel
图片[9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

END


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心理咨询的作用,并且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,壹点灵针对新用户不定期推出心理咨询计划扫描下方二维码,了解详情↓,同时可以领取测量表哦~

图片[10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

图片[11]-每一段内耗关系背后,都有同一类人-自遇智库

点分享

点收藏

点点赞

点在看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壹点灵心理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